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汉语18-1BS班举办第十五期读书报告会


作者: 马嘉媛 李婧岚 黄昕, 日期: 2019年04月29日 16:25 来源: 点击:105

4月25日晚,中文学院汉语18-1BS班第十五期读书报告会在15211教室举行,报告会由陈睿豪同学主持,主题为“相遇,在古语哲韵—《老子》”。

第一位报告人是马明江同学,他主要讲述《自然人生》篇章中“柔弱胜刚强”思想。他提出此思想实际上是老子根据强弱二者在客观现实中所走向的不同结果加以分析而得出的经验总结。他引用书中:“人生之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之也柔弱,其死也枯朽。”一句,阐述了一切事物都是由柔弱发展为刚强,最后终将走向“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的哲学。接着,他对书中所述此“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本质进行了解说。他提出:常言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有的人之所以懦弱,皆是因为顾惜着生命。若不再对生命有所顾惜,而是决心以命相搏的时候,人们都会变得坚强无比。《自然人生》老子将柔弱看作道的特征表现,故而老子常以水的柔弱品性及其更胜刚强的特征来论证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修身处事也要学习“柔弱”之道,拥有像水一样的品行。即在日常生活中诚恳待人,真心实意的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避免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第二位报告人刘祯同学的报告主题是《道德经》源头的阐述。她以《道德经》中“道”、“德”之源为切入点,从“道德”起源与“道德”发展的探寻到“道”与“德”的探索进行阐述。她提出:“道”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老子通过对“道”的诠释,奠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王德”之根则深深扎在原始部落社会。最后,她根据对原文的阅读与总结,提出我们应当学习《道德经》“整体辩证法”,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对每个问题、每项事件的描述与处理都应从全局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证,从而实行。

第三位报告人王霞同学主要讲述老子思想哲学的具体内涵。她根据以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从“道”、“自然无为”、“尊道重德”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老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她提到:老子哲学与希腊哲学共同构成人类的两个哲学源头,有着许多博涵深广的思想观点。她指出:“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实存性的道,规律性的道与生活准则的道。“有物混战,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个“道”不依靠任何外力而存在,可以做万物之根本,是实存性的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是规律性的道。“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是生活准则的道。其次,王霞同学亦对 “自然无为”这一思想进行了分析,“自然无为”即指任何事物都应该适应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她指出:该思想在老子所处时代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于当今社会亦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最后,她指出老子“尊道重德”的教育思想抓住了德育的根本,保持了赤子之心。认为这一思想对现代的德育也有很大的启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们将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加深了交流,获取了知识。(通讯员:马嘉媛、李婧岚、黄昕,审定:刘子行)

上一条:中文学院组织开展义务劳动 下一条:中文学院举办2019年征兵宣讲会

关闭